螢幕擷取畫面 (196)

海因里希·伯尔基金会香港:新冠疫情下及以后的数码生活:亚洲健康科技创新者的影片

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亚太地区一些健康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,如何以他们的解决方案应对新冠疫情。文中提到的创新者曾参与由海因里希·伯尔基金会香港办公室制作的《数码生活在新冠疫情下及以后》系列影片,该系列影片是「科技与新冠疫情」项目的一部分,分析了疫情期间全球数位趋势。

2020年3月,当疫情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时,医疗行业被迫进入危机模式。医生和病人必须遵守社交距离规则,而这正是世界开始注意到来自健康科技(HealthTech)领域的创新之时。

虽然科技并非解决医疗基础设施中弱点和不平等问题的万能良方,但它在全面应对疫情中的贡献,以及在补充传统公共卫生措施方面的作用,将可能越来越数位化。

机械人 – 我们的新常态

回顾过去几个月和各种封锁措施后,最显著的一个事实是医疗和医护专业人员的巨大压力。重症病人的数量、医疗和防护设备的可用性、设施卫生维护等,是全球各地医疗机构的优先关注事项。为了减轻部分负担并最小化感染风险,许多医院已经部署机械人来执行通常由工作人员完成的部分任务。

作为防疫措施之一,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了围堵策略来加强疫情防控,其中一项措施就是体温监测。香港创立的机械人初创公司ROBORN,在联合创始人潘嘉阳教授的领导下,早早在疫情初期便采取行动,开发了可控动作的人型体温监测机械人。这款防疫机械人设计为自主移动,能够测量人体体温并嵌入感应器,还能识别佩戴口罩的情况。

疫情至今向世界展示了,特别是在数字领域的创新,不一定需要大量的开发时间。随著许多迫切需要的解决方案进入我们的新常态,其中一些解决方案即使是免费的,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使用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偏远地区的带宽不足、界面不友好以及多语言和盲文等可及性问题。随著时间的推移和对多元需求的更好理解,将会有更多具有多样功能的适应性解决方案问世。正如Hussein Reka在其广为传阅的文章中所言:“医疗保健首先是关于人类及其福祉。数字化可能是以合理成本向每个人提供充足医疗保健的关键。” 最后,受疫情加速的健康科技投资,也需要不断评估哪些技术是有益的,并在社会和政策制定者中进行最佳实践及健康伦理的讨论。

来源: Heinrich Böll Stiftung Hong Kong

Scroll 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