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pture

文汇: 机器人测体温 创科抗疫双赢

机电署特设的抗疫创科平台,短短3个星期已接获217个申请方案,路邦团队指,自2月底联络机电署后,至3月10日已先后获安排到惩教署、运输署及康文署场地试用「体温探测移动机器人」,过程中并获各单位积极回馈有助持续改良。

疫情肆虐,令全港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进入食肆测量体温已成为日常规范,而课堂学习也全面转移至网上,只需「一click」即可完成。许多以往少有人关注的科技应用,如今在需要保持人际距离和加强卫生的背景下,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。为进一步利用科技助力抗疫,机电署自2月起在旗下「机电创科网上平台」增设抗疫主题专页,发布了一系列科技方案清单(详见表),以广泛吸引创科企业及大学参与,经筛选后安排合适项目于不同政府场地进行试用。

薛永恒表示:「大家都知道,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是抗疫前线,但我们亦有许多同事一直在从事后勤支援工作。」他介绍,机电署在为公共设施提供机电服务、维修与保养的过程中,不断积累经验,了解到许多前线抗疫需求。例如,改进医院负压病房过滤系统的重要性,或解决冷气风喉因积尘易滋生细菌的问题。因此,希望能推动研发更高效的抗菌涂层产品,这些成为了机电署的抗疫目标。

近半申请来自本地机构
抗疫主题专页上线短短三周,已接获217个方案申请。薛永恒形容反应非常热烈,其中93个方案来自本地,其余则主要来自内地科研机构。他指出:「新科技在推出市场前需要经历孵化、验证和商业化等环节。我们希望通过协助这些项目连接政府场地试验,评估其在真实环境下的效能与可靠性。」通过筛选后的合格产品,有机会获得署方的官方认证,因政府背后无商业利益考量,测试报告和认证更具公信力,有助初创公司向私人市场推广产品。

薛永恒补充道,试用的政府部门可率先成为前沿科技项目的「首名用家」,不仅能更有效地抗疫,还能实现双赢的局面。

初步筛选后约八成「靠谱」
署方通过上述方案辨别哪些技术适用且足够成熟。「初步检视后,约八成方案具有可行性,我们会逐步邀请研发团队展示产品,再作细致审查。」最终,这些产品将被分配到不同政府部门和场景进行测试。例如,一家本地科技公司研发了红外线热成像体温探测机器人,已在机电署总部、惩教署、运输署及康文署等场地试用。薛永恒指出,不同场景特点对移动测温机器人的设计构成挑战,例如,惩教署需应对囚犯在场内各区域的频繁流动,而运输署的牌照办公室则因人流密集对测温精度提出更高要求。

疫情催生创科机遇
薛永恒坦言,疫情对大众生活带来艰难时刻,但对创科公司来说或许是难得的机遇。他指出:「疫情前,消费者很少会在购物时关注产品的抗菌功能,也未曾想到探热或消毒需要更高效、安全的方法。然而,疫情彻底改变了这些认知。」他认为,疫情后的新科技市场将拥有巨大潜力,而若能通过政府认证或用于抗疫,则更能占得先机。

署方认证如「Q唛」
机电署特别设立的抗疫创科平台在短短三周内收到217个申请,薛永恒认为,这一数字充分反映了与创科业界携手抗疫的成效。他透露,连行政长官在听取汇报时也对成果感到惊喜。一家本地研发移动测温机器人的科研团队表示,自2月底与机电署联系后,仅两周时间便完成了从初审到实际场地试用的全部流程,效率令人惊讶。

政府面对压力仍展现承担
疫情对各行各业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。薛永恒坦言,在推动科技抗疫方案试验的过程中,机电署也面临诸多挑战,如物流受阻或资源紧缺等问题。然而,各政府部门在疫情下额外腾出资源、人力和空间以支持新科技的试验,这充分展现了其支持创科的责任感。

由媒人角色转变为促成者
薛永恒指出,机电署的创科网上平台过去主要扮演「媒人」角色,负责根据政府部门及公营机构的需求,与本地初创企业的产品进行配对,并提供测试场地。此次抗疫专题中,由于各部门忙于应对疫情,已无暇提出具体需求,机电署在归纳项目类别清单及筛选科技方案的同时,也主动向相关部门展示新科技在抗疫中的潜在应用。

展望积极转变的持续发展
尽管申请中有部分项目因物流问题而面临挑战,但机电署始终快速响应。薛永恒强调:「我们作为政府的创新科技促成者,必须行动迅速,否则同样的科技诉求可能在其他地区已经落地实施。」

对于特区政府过往被指「抗拒创新应用」的批评,薛永恒坦言,官员因确保公帑善用而形成「审慎」惯性,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推动创新产生矛盾。然而,近年政府已通过调整采购政策,为创新服务提供者创造优势,整体氛围也有明显改善。他认为,不仅是疫情,香港面对人力资源紧张和设施老化等问题时,科技创新将成为关键解决方案。他相信,积极的改变会逐步在各部门内呈现。

Source: 文匯報

Scroll 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