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肆虐令全港市民生活遭逢巨變,進食肆量體溫成指定動作,上課學習通通上網「一click搞掂」,不少以往乏人問津的科技應用,於需要保持人際距離加強衛生的今天,成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。為進一步善用科技抗疫,機電署自2月起於旗下「機電創科網上平台」增設抗疫主題專頁,發佈一系列清單(見表),希望廣納創科企業及大學的科技方案,經篩選後安排合適項目於不同政府場地試用。
「大家都知道疫情下醫護人員是在最前線,但我們亦有很多同事一直在做不同的後勤支援工作。」薛永恒介紹,機電署在為不同公共設施提供機電服務、維修與保養過程中,不斷累積經驗,了解到不少前線抗疫需要,「例如是改進醫院負壓病房過濾系統的重要性,又例如我們知道冷氣風喉經常積聚塵埃,容易滋生細菌,於是希望有針對性的抗菌塗層產品面世,這些都成了我們的抗疫願望。」
近半申請來自本地機構
抗疫主題專頁在推出3星期已接獲217個方案申請,薛永恒形容反應非常熱烈,當中93個來自本地,其餘主要來自內地科研機構,「新科技面世必先經過孵化、確認、商業化等環節,我們希望協助合適項目連繫政府場地試驗,得出真實環境下的效能與可靠性」,換言之合格產品將可獲得署方官方認證,「政府部門背後沒有利益或商業考慮,測試報告或認證會更具有公信力,有助初創公司推廣產品至私人市場。」
他續說,試用的政府部門可率先成為前沿科技項目的「首名用家」,本身亦可更有效抗疫,達至雙贏。
他分享指,署方會在上述方案中,辨別哪些技術適合及足夠成熟,「經初步檢視大約八成都是『靠譜』的,再逐步邀請他們帶產品過來給我們仔細審查」,其後才會配對至不同政府部門和場景。其中有本地科技公司研發紅外線熱成像體溫探測機器人,已先後在機電署總部大樓、懲教署、運輸署及康文署等試用,「一般政府大樓只要管好出入口測溫,但懲教署除了出入位外,裡面的囚犯每日都會在不同地方流動;而運輸署的牌照辦公室亦經常有很多人流聚集,不同場景的特點,對移動測溫機器人都是必須克服的挑戰。」
薛永恒坦言,疫情下大眾生活艱難,但對創科公司而言也許是前所未有的機遇,「疫情前人們購物時,甚少會把『抗菌』視為選購考量,亦不會想到需要更有效安全的探熱或消毒方法;一次疫情卻將這些想法全盤改變,可預見這些新科技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假如獲得政府確認功能,甚至用作協助抗疫,絕對會是佔先機的重要一步。」
署方認證如Q嘜 高效率有驚喜
機電署特設的抗疫創科平台,短短3個星期已接獲217個申請方案,薛永恒認為,數字充分反映連繫創科業界抗疫的成效,又透露連行政長官聽取匯報時亦感驚喜。有研發移動測溫機器人的本地科研團隊指,自2月底聯絡機電署後,至3月10日已先後獲安排到懲教署、運輸署及康文署場地試用,過程中並獲各單位積極回饋有助持續改良。
康文署「實戰」 不斷作改善
「體溫探測移動機器人」是機電署透過網上平台聯繫數碼港後,由一家本地科技公司研發出來的項目。項目負責人潘嘉陽表示,他與同事農曆年初一開始,以15天時間趕製了一座結合人工智能、能提供自動檢測體溫功能的移動機器人,以代替人手操作。
麥騫譽續說,團隊自2月底聯繫機電署,3月2日往機電署大樓作「初審」,5日已獲安排到懲教署試驗,9日及10日分別到運輸署及康文署,認為效率之快令人驚喜。
政府工作壓力大 仍騰資源顯承擔
各行各業在疫情下受到不同程度影響,薛永恒坦言,機電署此期間推動於政府場地試驗科技抗疫方案,亦難免遇到包括物流服務受阻等挑戰,而各政府部門於疫情下也積累不少工作和壓力,要額外騰出資源、人力和空間試驗新的科技產品,也顯示對支持創科的承擔,希望能匯聚創科業界同心抗疫。
過去做媒人 今配對成品
薛永恒表示,機電署的創科網上平台過去主要扮演「媒人」角色,因應政府部門、公營機構的服務需求,與本地初創企業的成品作配對,並提供場地進行測試以驗證成效。而今次的抗疫專題,因各政府部門忙於應對疫情已無暇「許願」,署方除歸納項目類別清單及審視各科技方案外,亦要說服相關部門負責人新科技可如何在不同環節中幫助他們。
相信積極改變陸續有來
另一方面,是次217項申請中,一定數量屬於內地科技機械及公司,薛永恒指疫情下物流服務受阻,要將產品運到機電署檢驗亦有不少困難,但署方一直積極處理,「始終我們定位是政府的創新科技促成者,行動必須要快,否則同樣訴求,其他地方已在做,反應稍慢就可能失諸交臂。」
事實上,過往特區政府「抗拒創新應用」的態度被不少創科業界批評,薛永恒坦言,官員為確保公帑得以善用,往往養成「審慎」習慣,選用服務或產品時都會希望已獲確認證明可用,與鼓勵創新有所矛盾。不過近年政府已採用全新的採購政策提供誘因,支持創新的服務提供者可有優勢,整體氛圍已有很大轉變,「即使不計疫情影響,香港人力資源緊絀,部分設施亦有老化,如何用科技去協助更新,減少人力需求,是我們現實需要處理的問題。」他相信這種積極改變於不同部門會陸續有來。
Source: 文匯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