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,當疫情席捲全球大部分地區時,醫療行業被迫進入危機模式。醫生和病人必須遵守社交距離規則,而這正是世界開始注意到來自健康科技(HealthTech)領域的創新之時。
雖然科技並非解決醫療基礎設施中弱點和不平等問題的萬能良方,但它在全面應對疫情中的貢獻,以及在補充傳統公共衛生措施方面的作用,將可能越來越數位化。
機械人 – 我們的新常態
回顧過去幾個月和各種封鎖措施後,最顯著的一個事實是醫療和醫護專業人員的巨大壓力。重症病人的數量、醫療和防護設備的可用性、設施衛生維護等,是全球各地醫療機構的優先關注事項。為了減輕部分負擔並最小化感染風險,許多醫院已經部署機械人來執行通常由工作人員完成的部分任務。
作為防疫措施之一,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了圍堵策略來加強疫情防控,其中一項措施就是體溫監測。香港創立的機械人初創公司ROBORN,在聯合創始人潘嘉陽教授的領導下,早早在疫情初期便采取行動,開發了可控動作的人型體溫監測機械人。這款防疫機械人設計為自主移動,能夠測量人體體溫並嵌入感應器,還能識別佩戴口罩的情況。
疫情至今向世界展示了,特別是在數字領域的創新,不一定需要大量的開發時間。隨著許多迫切需要的解決方案進入我們的新常態,其中一些解決方案即使是免費的,卻並非所有人都能夠使用。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偏遠地區的帶寬不足、界面不友好以及多語言和盲文等可及性問題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多元需求的更好理解,將會有更多具有多樣功能的適應性解決方案問世。正如Hussein Reka在其廣為傳閱的文章中所言:“醫療保健首先是關於人類及其福祉。數字化可能是以合理成本向每個人提供充足醫療保健的關鍵。” 最後,受疫情加速的健康科技投資,也需要不斷評估哪些技術是有益的,並在社會和政策制定者中進行最佳實踐及健康倫理的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