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k econjournal

信报专讯: 《管理新思维》科技在防疫上的应用

路邦以科技抗疫,发明5G智能防疫机器人,一旦它感应到有人发烧,就立即记录这个关键接触点的时间、人物、地点,以便加强追踪曾与他往来的人士。同时应用AI以精准地探测人的头部,有助减低人手操作带来的接触感染。

统筹:陈志辉(中大EMBA课程联席主任)

主持:潘嘉阳、李静宜

嘉宾:麦骞誉(路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始创人)

整理:谢冠东

潘 潘嘉阳    李 李静宜    麦 麦骞誉(Mark)

(以下摘自录音一部份)

李:事隔17年,我们不幸再度遇上疫情。与当年相比,其中一大分别可能是:科技进步了。让我们探讨如何以科技抗疫。今天的嘉宾来自路邦科技,过去分享过5G机械人。而潘教授最近也加入路邦,为何你有这个兴趣?

人机协作 共同防疫

潘:最重要是有意义,路邦创办人一直以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,并让人类避免参与危险的工作,我被他们打动了。

李:上次Mark也提过,你们提倡TechanizationTM,可否再概括介绍?

麦:这个不容易翻译,想了很久才译为「科技生态化」。我们希望把科技应用于不同生态,例如教育、物业管理、交通以至医疗,并且一直生生不息,衍生更多科技,令生态更丰盛。

我们开发机械人,人们或许以为冷冰冰,只是生产线上一个听从指令的工具。但我们的机械人有其特色,希望能落实人机协作。我们的初衷不是要以机械人取代人类,而是协助人类,令人们的发挥更为出色。

李:你们何时开始构思防疫方面的应用?

潘:1月23日武汉封城,疫情备受全球关注。到年初一,有见新闻报道的疫情严重,在凌晨我就打给Mark,提议开发防疫机械人,以保护前线医护人员,并减轻他们的压力;不然医护防线崩溃,疫情将不堪设想。为此我们不眠不休,近10天每人只睡了十数小时。

李:你们能怎样帮助前线医护?

麦:我们有几种防疫机械人,第一是负责体温检测。第二是在隔离病房传送物资,那能减少人际接触。第三是消毒机械人,帮忙消毒手把、门掣等。3项计划同时进行,只是先后有别,首先会研究体温检测,毕竟我们看到四处都大排长龙。

体温监测窍门

李:这个构思要落实,又会遇上什么难处?

潘:我对顾客接触点(touch point)有些心得,曾为商场和大厦设计人流的动线。我认为我们不能只专注门口,我称大厦、医院、邮轮等为一个self-contained ecology(自成一角的生态),你早上8时进去,量了体温,可能没有异样。但是这种警号可能在中午或午后才响起,在邮轮甚至可能是两天后才发烧,而我们却未能及时发现,便增加了互相感染的风险。

可是,我们也不可能不断派员追着人们量体温,造成缠扰。为此,我们希望发明巡航机械人。一旦它感应到有人发烧,就立即记录这个关键接触点的时间、人物、地点,以便加强追踪曾与他往来的人士。好比如果事发地点是卡拉OK房,有一班朋友唱歌,那就是控制疫情所需的关键资讯。我们希望能即时转达给控制中心,并即时对相关人士提示防疫步骤。

麦:机械人需要透过人工智能分析热能影像,这正是团队的心血结晶。海关以红外线探测体温时,往往要在后排坐上几个职员,他们正是要关注影像,看看有否异样。但巡航机械人针对的并非鱼贯入境、只带行李的过关人士,商场里有人可能拿着一杯热咖啡,那肯定会造成误鸣。团队以人工智能技术,教机械人分析何谓人头,令它懂得精准地探测人的头部,而非手上的咖啡杯。

潘:应用AI也能减少人的接触,有利围堵策略。假如再由一排职员来分辨影像,而他们没有防疫眼镜,只是一副平光眼镜,那已可能会受到感染。这个代价并不值得。毕竟防护装备非常紧绌,他们也未必拥有最好的装备。机械人正好派上用场。

麦:我们公司位于数码港,当中的商场和商业大楼有许多出口。若不应用人工智能,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探测人手。例如总不能在10个出口都设置体温监测器,每部机器都派几个人去监测图像。

李:很多大厦结果封闭了大部分出口,于是所有出入人士都集中在同一出口,不只排队时间很长,还造成聚群效应,增加互相感染风险。

潘:这件事的确适宜委托给机械人。管理人员在收到人工智能发出讯号后可立即采取行动,实行人机协作。同理,现时门把、电梯每4小时才消毒一次,也是碍于人手不足,只能做最基本的消毒。如果机械人能够巡航,便可对经常使用的门柄加密清洁,例如每半小时便要消毒。那也对围堵疫情更有帮助。在本地以外,假如海外疫区对防疫机械人也有需求,我们亦会加以协助,希望能善用香港科技,为全球抗疫出一分力。

*「管理新思维」节目由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(EMBA)与香港电台合办,星期日2-4pm在FM92.6香港电台第一台播出。

《管理新思维》科技在防疫上的应用 全段录音

原文来源: 信報

Scroll Up